一:講課後記
不久前,開設了一堂關於祿命法分享的基本課程,為55位易友介紹了我目前對祿命法的淵源流變與基礎框架,術語名稱,分析流程,也是對研究與實踐的一次回顧。
本次課程也涵蓋了一些簡單的案例分析,以幫助大家初步瞭解如何運用祿命法進行基本推斷,並對自身命運有一個初步的認知。當然,想要深入瞭解自身一生的運勢走向,還需要結合更多更專業的知識和實踐經驗,才能對自身的命運有更清晰的把握。
本來打算是分享7小時的,但是實際上可能講了有10多小時,更多的是希望為對命理學感興趣的朋友,做一次客觀而完整的介紹,內容很多是提綱挈領的,能夠理解,既是開啟我個人公眾號研究學習的一把鑰匙,也是開啟命理學古籍的一扇門戶,走進去,去讀,去理解,去感受,相信你會發現命理之美,命理學之宮殿豪華莊重。
市面上對祿命法的研究也好,或者是正確的認識也好,一直以來都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我是一個比較執著的人,既然研究與運用,那麼就全身心的投入,義無反顧的探索,繼承前人之著述,譜寫今日之篇章。
每次研究到深處,手舞足蹈,特別希望與古人質疑問難,時喜時悲,不覺誤入其中,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事業之繁忙,拒絕人情之往來,一頭扎進故紙堆中,我想無論或是或非,前賢的這些著述,應該由我來好好介紹一番吧?
是懷著這樣一種道義精神,使我的研究無怨無悔,在隻字只句上斟酌品味,開一下“歷史的倒車”,不讀史,何以論今?
作為一門成熟的學問,或者說在發展的學問,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一個介紹,一個角度,一種視野,一個群體,這樣必然是片面而形式的。
其實鑽研蠻痛苦的,目前國內願意下苦功夫作研究的人很少,畢竟這些沒有報酬,又佔用時間,很難會人有理解與傾聽,一年出個三五本書,開幾個班,找幾個大咖背書,拿個頭銜,難道不是“終南捷徑”?
何以舍易求難,有飛機不坐非要走路?
有現成的飯吃,為何要自己下地耕田?
古人講: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有人問孟子,你是不是特別的喜歡爭辯呀。
孟子講,我不是喜歡爭辯,我是不得已而為之呀,楊墨塞路,為正名之故,是義不容辭,能言拒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市面上的命理著作,無論是命理史也好,理論介紹也罷,“絕招”也好,民間的,江湖的,學術的,書房的,良萎不齊,大多數皆是“清一色”的換花樣講同一件事情,毫無新意,千篇一律。
關鍵這些人,基本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比較擅長“拿來主義”,真正有自己創見與思考,有見地,有功力,有真知灼見的知識,很難看到,能看到的都是一些小群體的互相吹捧,然後互相不知道哪裡弄來的一堆頭銜,至於讓他拿一點像樣的東西交待出來,估計也是很難的,一方面沒有這方面本事,更多的是壓根就沒有研究與瞭解過。
我這次的分享其實主要是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對命理史的起源與流變做了一次介紹,尤其對唐宋明時期的祿命法與子平法的淵源流變,做了一次介紹,主要依託於史料與現存的命理古籍,疏通其中的用法變化為主,讓大家瞭解唐以前,唐時,北宋,南宋,明以來,古今法之不同與差異。
第二個是對現存的祿命古籍賦文做了一次清算,最近的文章也體現這方面的深化,當然與市面上談命理史點評古籍的“蜻蜓點水”式研究與介紹並不是一回事,而且從其中梳理出基本框架,講清名詞術語,分析的邏輯與流程,常見的富貴貧賤命局的特點,並且每個環節皆補充案例介紹說明。
我認為如果有這兩方面的認識,看待命理史與命理古籍的知識內容,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與學習的路徑。
當然,再好的茶,對於不懂的人來說,固然是品不出味道的,可能覺得比白開水還難喝,因為這種茶水是有味道的。
就像很多易友會開現代前進的車,不會開“歷史的倒車”是一樣的道理。
張載講:為往聖繼絕學。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門比較好的學問,我希望在這個時代,可以讓更多的人聽到這個聲音,但是因為歷史原因,已經埋沒在故紙堆中,歷代的命理家,多數皆是術士,鼠目寸光,真正研究者廖廖,所以很多書籍的內容混亂,篇次混亂,看起來困難,閱讀門檻高,甚至無從入手。
所以需要專業的人士對這些古籍好好的提取,完善與最佳化,這些是一天到晚在喊“財官”,“旺衰”的人不能夠理解的事情。
王安石寫的《孟子》有一句這樣的詩:
何防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能夠看出,王安石當時的政治並不得意,理解他的人很少,但是他遵從的是孟子的教誨,有孟子懂他,就足夠了。
所謂交友于古,大概如此吧。
現代有幾個對命理學走進學術的殿堂痴情又無怨無悔的呢?我想也沒幾個。
不過能夠結交一些老朋友,也挺開心的。
廖中,萬民英等先賢的論命思想與著述,到底應該誰來繼承,他們的著述怎麼能夠被埋沒?被“淘汰”?
縱然萬難在前,只要不辜負前賢,又何足怨耶?
《中庸》講: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我想我能夠願意不計回報的投入充分的熱情與孤往之精神研究與筆耕不輟,大概也是對前賢的深情厚誼吧。
二:命理古籍的一些看法
書有時候並不是越古越好,而是越古越亂的,但是亂裡頭,往往藏有很多真知灼見。
書裡雖然有黃金屋,但是也有一望無際的沙漠,讀古書,就像在沙漠裡頭探寶一樣,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像祿命法這樣的古籍賦文,更是非常困難。
但是也不是說完全不能讀,因為古書雖然亂,好歹裡頭有東西,今人寫的書,就像快消品一樣,當時有多石破天驚,現在有多無聲無息。
古籍是一門學術的基石,捨棄古籍而自創各種論法,是斷源舍根,怎麼會有生命力?
近代以來,有過一些五花八門的論法,又是新派,盲派,做功,取象等等,現在又如何?又是真宗,又是氣數,什麼樣的都有,現在又有陰陽法,五行法,十神法等等,不能夠說都是錯的,而是相對來說,還是太新,還不足以被市場信服與考驗。
所以大家發現,早期出來的很多大師與提倡的命理新思想,當時有多瘋狂,現在有多落魄,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呢?
大家還是看的《子平真詮》,看的《滴天髓》,看的《神峰通考》,看的《三命通會》的古籍,雖然各派之間,經常互殺,文人相輕,江湖相仇,但是基本都形成一個共識,相對而言,還是古代的經典著作更為靠譜,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關心古籍,以及各種不同的版本,迴歸經典賦文去研究,重視古籍,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當然對一些“實幹家”來講,可能也是沒有太多的商業利益,所以這種也是“歷史倒車”。
由此,越來越多的命理學賦文與歷史,出現在群眾的視野,命理學的淵源流變,從訊息賦,到淵源,到真詮等,一脈相承的論法,也越來越多的人清楚熟悉,並且運用。
我相信迴歸古籍經典,紮根經典,然後重視實踐與最佳化的風氣起來,子平法的深度與廣度,必然會提升一個新的高度的。
而子平法排盤作為傳統八字命理學中重要的基礎工具,更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其精髓,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出更便捷高效的排盤軟體,才能讓更多人瞭解和運用這一古老的智慧,將它融入現代生活,為人生做出更好的規劃。
至於祿命法而言,目前的研究,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至今為止,市面上還沒有一本完整的介紹祿命法的獨立著作,為數不多的,有太多偏見,甚至全盤否定,這是一個事實。
其次是祿命法的古籍賦文時間軸不明確,很多人分不清是哪些年代,不同用法,有什麼特點與區別,不清楚祿命法不同時代的論法不同,同一個時代,也有不同的命理思想,祿命法並沒有像子平法那樣,理論統一,而是各有各的論法,但是又各具特色,不同的論法之間,有些說法用法是矛盾的,這些都沒有人曾對其進行清算。
比如架構上,有五柱,有四柱。
比如立極上,有重視納音的,有三命皆重的,有本主皆論的。
比如五行上,有真五行,有正五行,有納音五行,有卦五行。
比如格局上,貴賤局上,側重點也有不同。
比如分析上,有重視虛的,也有重視實的。
比如用法上,有與五星合參得,有與子平合參得,甚至大六壬合參得,並不盡相同。
我們很多人既不清楚時代背景,也不清楚不同講法用法,不清楚這些差異,不清楚成書時間與背景,不清楚理論的差異。
所以整個祿命學和賦文,都有一些像“大雜燴”,很多人都認為混亂無序,我最近也一直講,祿命法的大多數書籍,其實在明朝都沒有失傳,而且非常普遍,萬民英著作就介紹與收入很多,包括《星學綱目正傳》也有收錄,但是並不為時代重視與運用,主要是理論太多太通變,真正精通的很少,成體系的非常少,目前能夠看到的,對整個祿命體系有系統搭建的估計也就《三車一覽》一本書而已,其餘的大多數都比較混亂,而三車的用法,也只是祿命法的一種,與很多早期的論法並不相同。
所以相比較而言,當然子平法更加成熟,更好學習。
子平法的古籍賦文,除了徐子平註解的《三命訊息賦》論法比較多,但是基本上理論十分統一,以日為主,用月令取財官,定格局,後面的絕大多數的子平賦文與經典著作都是理論比較統一,邏輯嚴密,並且運用起來規則作用也比較通俗易懂的。
所以子平法當然更好學,更容易掌握與用好,加上市面上著述也非常豐富,佳作很多。
相比較而言,整個祿命法與祿命系統,確實就是一個“大雜燴”,閱讀困難,門檻高,真偽並存,良萎不齊,不僅一般人讀不進,專業人士進來,也是很難駕馭,即使是萬民英都有不少註解與理論是錯誤的,其餘的可想而知?難度多大?
所以整個祿命法的古籍學習與理解是一個無限高的門檻,一般人固然不必要在此浪費時間,好好玩子平術,已經足夠。
但是又為什麼需要研究與重新拾起來,因為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其的理論非常縝密,非常講究,並且互相之間解讀,十分細膩,對一個命盤的解析更立體與全面,有其獨特之處,所以對於已經掌握子平的易友,能夠在此提升,固然是更上一層樓的。
祿命法的內容,非常巧妙絕倫,理論搭建非常穩重,但是也是因為觀察點多,考量的角度多,相對而言,非常不好駕馭。
所以自明朝以來,研究並且能夠運用古法的人已經非常少,甚至是絕跡的,所以更多的是批評與捨棄,並不是“失傳”,就是書籍都在,就是沒有人去研究與使用,民間江湖有人用,但是大多數都是機械無比的,所以明清以來,皆是批評祿命論命風氣,子平法一家獨大,到民國,談古法的人,皆是囫圇吞棗,不明覺已,談的越多,越是被人嘲笑。
至今為止,能夠堅持古法研究與實踐的非常少,因為研究有所心得,所以對這些問題看的更為清楚與客觀。
祿命書籍的混亂無序,理論多變是看得到的事實,所以掌握困難,研究廖廖。
大多數不學不看也正常。
但是我個人依然願意看到裡頭的價值,我認為理清這些淵源流變與脈絡,歸類用法,說清名詞術語,刪定框架,統一標準,完善理論體系,發明義理,理清諸書之是非得失,輕重較量,並且大量實踐修正等,這門學術是可以被重鑄的,只是這個工程量比較大,我正在醞釀一本“古法論命綱要”,大概是分四部分成書,一講命理學史,二講基本框架與名詞術語,分析基本流程與理論搭建,三講諸賦文之要義與解讀篇章,四乃案例補充分析解讀與說明,最後附上最新的研究文章與一些問題的觀點看法等,希望此書的思考對更多的命理研究學者與古法愛好者,有所幫助,也歡迎提供意見,至於什麼時候,我想順其自然,這是一個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的事情,敬請關注與期待!!!
本文來源:鼎豐閒談